A-A+

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-操作系统历史

2016年05月10日 读书笔记 暂无评论 阅读 433 views 次

操作系统进化的推动因素

  • 硬件成本不断下降
  • 计算机的功能和复杂性不断变化

XP系统代码达到4000w行。

第一阶段:状态机操作系统

时间:1940年以前

所谓状态机操作系统实际上算不上我们现在通常所定义的操作系统,而是一种简单的状态转换程序:根据特定输入和现在的特定状态进行状态转换而已。

驱动力:个人英雄主义

第二阶段: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端操作系统

时间:20世纪40年代

第一台电子计算机:ENIAC

原始操作系统:SOSC,本身只是一组标准库函数。

基本功能:提供人机交互

第三阶段:批处理操作系统

时间:20世纪50年代

驱动:SOSC效率低,改善效率

批处理操作系统:批处理监视器和原来的操作系统库函数组成。

批处理监视器:负责一个一个执行用户程序的操作系统功能就称为批处理监视器(batch monitor),其功能就是按部就班的执行用户的程序。

第四阶段: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

时间:20世纪60年代

驱动:改善效率

起因:SpeedI/O < SpeedI/O 能否将CPU和I/O进行并发?

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:宏观上,同一时间可以运行多个程序,但是控制计算机的人还是一个,由于多个程序同时执行,因此操作系统需要能够在多个程序之间进行切换,并且能够管理多个I/O设备,同时还需要能够保护一个进程不被另一个进程干扰。

比较: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相比简单批处理,既要管理工作,又要管理内存,还要管理CPU调度。

第五阶段之一:分时操作系统

时间:20世纪70年代

驱动:响应时间和对越来越多资源的管理

分时操作系统:计算机在所有连接的终端用户之间进行分时,即分给每个人有限的时间,只要时间到了,就换一个进程。

比较:相比于多道批处理系统,最主要的变化是资源的公平管理,池化、互斥、进程通信相继出现,复杂性大为增加。

第五阶段之二:实时操作系统

时间:20世纪70年代

实时操作系统:所有任务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操作系统,即必须满足时序可预测性。

功能:进程或工作调度。

第六阶段:现代操作系统

时间:1980年以后

操作系统代表:DOS、Windows、UNIX、Linux和各种主机操作系统。

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

三条线索:

  • 主机操作系统
  • 服务器操作系统
  • 个人机操作系统

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

两个选择:

  • 微内核发展
  • 大二全方位方向发展

参考资料

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书面

 

书名: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

作者:邹恒明

给我留言

*

Copyright © If Coding 保留所有权利.   Theme  Ality   

用户登录